什么叫公司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概念?)
2025-03-30 09:19:22 阅读: 100
不同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主要归结于“蓄水池效应”、“挤出效应”。

一、企业金融化的概念界定与衡量指标
张成思的《金融化的逻辑与反思》在众多学者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金融化”这个词做了系统的总结;
其将“金融化”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进行诠释。

宏观层面的“金融化”主要是从整体产业的角度出发,是指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部门中的相对占比的不断提升。
金融部门逐渐超越或者渗透进社会生产的其他部门,在国民经济部门起到主导地位;
中观层面的“金融化”则是指“商品金融化”,不仅包含西方非常流行的“大宗商品证券化”,也囊括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商品金融化”;
微观层面的“金融化”主要是指微观非金融实体企业的金融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上升以及利润积累主要来源于金融行业。
但是不同学者对于微观层面的“金融化”的具体定义仍然存在一些差异。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聚焦于微观企业层面的金融化,因此将较为详细阐述不同学者对于企业金融化的概念理解。
根据戴赜等,其将微观角度的“金融化”定义为“非金融企业减少实体经济投资而而增加金融资产投资的的趋势”。
蔡明荣、任世驰则从行为和结果两个视角对企业金融化进行定义。
行为上是指实体企业偏重于资本运作的经营方式而投资于实体产业。
结果上则是由上述行为导致的企业的利润更多来源于非生产经营业务的运作和投资,一味追求资本增值而不是经营利润。

有学者将“金融化”分成“活动导向”和“积累导向”,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宏观层面的金融化,通过劳动市场的就业导向来判断某一行业的兴兴起与否。
例如金融部门吸纳就业人数在总的生产部门中的比重来判断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部门的占比上升;
后者则是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利润的积累方式,微观层面的定义与张成思和蔡明荣的相似。
除此之外,在定义的基础上还需要选择某一指标来界定企业金融化的程度。

戴赜等针对衡量企业金融化的指标在以往学者的基础上做出总结,主要有三种类型:
基于资产科目的计算方法——企业的金融投资/企业总资产;
基于利润来源的计算方法——投资金融收益/总收益;
基于资产和负债的相关性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的理论来源于融资优序理论,从一个更加广泛的角度去识别企业的金融化行为。
当企业考虑到基于利润积累来源的标准不仅有企业投资于金融行业的主观意愿,还会受到市场收益率、市场风险的影响。
并不能更加客观地研究企业金融化背后的影响机制。

同时考虑到建立模型的便捷性,本文选择基于资产科目的计算方法作为主要的来衡量企业的金融化行为的指标,即金融资产比。
但是同时为了降低由于指标选择可能带来的误差性问题,本文还将基于利润累积方式的计算方法作为此次研究的稳健性检验的替换指标。
在选定金融资产比作为衡量指标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讨论“金融资产”这个概念的界定。
雷新途、朱容成等将除了会计定义的金融资产包含在“金融资产”下,还包括了投资性房地产、应收利息和应收股利。
刘珺等和彭俞超等则均将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类金融资产。

即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和发放贷款及垫款作为金融资产比的分子。
胡奕明在研究实体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动机时,研究的样本期间为二〇〇二-二〇一四年,其将二〇〇七年前后的数据做了两种不同口径的统计方法。
在二〇〇七年之前的样本数据则采用与胡奕明一致的统计口径。
在许多文献中,一些学者还会加入应收股利、发放贷款及垫款等会计科目。
但是考虑到这几项会计科目应该纳入金融资产的部分应该是扣除经营活动中所必须持有的部分之后的数值。

但是考虑到数据可得性以及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无法准确计算应该纳入“金融资产”的相应部分。

二、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与动机
目前已有学者研究关于企业金融化背后动机主要有两种,即预防动机和逐利动机。
预防动机,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与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为了防止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业会购入一些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
那么企业就相当于拥有一个对冲市场、利率和汇率风险的手段,同时还可以在面临财务危机时拥有一个缓冲的“蓄水池”。
由此,也有学者将预防动机理解为“蓄水池效应”;
逐利动机则是指由于主营业务利润率的下降和金融行业的短期高回报率。

投资固定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巨大利差使得企业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金融行业,以谋取短期内高收益。
由于资源有限,在资源配置中如果过多地将资产配置到金融资产中去。
那么可投资于固定资产的资金相对应被“挤出”,因此,逐利动机也可理解成投资的“挤出效应”。
除此之外,戴赜等还提出了“实体中介理论”;
由于银行存在融资歧视,这将使得一些评级较高的企业相比于评级较低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但是这些评级较高的企业的生产效率或者发展前景并不一定比其他企业更好。
这就导致其中部分的企业会将其多余的贷款转让给其他企业,成为一个金融贷款的中介服务机构,从事金融贷款服务。
这也就导致某些实体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较深。这可以理解为某种“富余效应”。
但考虑到“富余效应”主要发生在某些较为特殊的实体企业中,不具备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考虑“蓄水池效应”和“挤出效应”。

最终社会经济整体呈现出怎样的运行状态,取决于这两种效应中哪一种效应占据着主导地位。
- 本文分类:常识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10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3-30 09:19:22
- 本文链接:https://m.remang.cn/changshi/vq6VvbkVb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