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猪是什么品种?
2024-11-13 09:59:19 阅读: 100
梅山猪 (Meishan pig) 由长江下游南部地区的一个古老猪种大花脸猪演变而来,原分为大梅山猪、中梅山猪和小梅山猪。目前大梅山猪已绝迹。
中心产区及分布
小梅山猪中心产区在江苏太仓的浏河两岸;中梅山猪中心产区在江苏昆山和上海嘉定等地区。该猪早期分布不广泛,主要分布于江苏太仓市、昆山市和常熟市东部的部分乡镇。20 世纪 80 年代梅山猪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反响以后,其分布遍布江苏全省及国内很多省市,其中江苏省的南通、徐州、泰州、苏州分布较多。在国外,部分国家和地区也有饲养。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我国分别赠送少量梅山猪给阿尔巴尼亚和泰国之后,梅山猪的高繁殖力性能引起国外同行的广泛兴趣,并被一些国家引入研究。
1979 年 10 月 18 日我国农业部向法国农业部赠送了3 头梅山猪 (1头公猪、2 头母猪)。1982-1988 年间,有关部门从江苏省苏州市将梅山种猪出口到匈牙利、朝鲜、罗马尼亚、日本等国公猪 33 头、母猪 169 头。日本自 1986 年11 月至1989 年5 月,共引进我国梅山猪107 头,其中公猪18 头、母猪89 头。至1989 年4 月已扩群为公猪83 头、母猪280 头、仔猪930 头,共1221 头,分布在日本 16 个县市,8 所国立或县立研究所,5 所民间研究所,3 处公园和 11 户农户饲养。1988 年9 月 27 日由中国种畜进出口公司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署签订了出口 144 头种猪的合同 (其中梅山猪母猪 66 头、公猪 33 头),同时美国迪卡博公司另购梅山猪公猪 12 头。梅山猪已在全球广泛分布,且对世界各国猪育种工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梅山猪产区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太湖流域,河道密布,湖泊众多,较大的有淀山湖、阳澄湖、澄湖、傀儡湖等。地表属湖积相或冲积一湖积相,以青灰、灰黑色的砂质黏土为主,地表水位平均2.59m。地势平坦,海拔2.8m。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农业气候条件较优越,农作物以稻麦为主。
品种形成
据陈效华等 1964 年调查,长江下游的沿江沿海地区 (太仓、嘉定、上海、松江等地),早在明万历 (1573-1620) 年间,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产棉区,耕地“三分种稻,七分种棉”。最初,粮食与饲料供不应求,养猪头数较少。随着产区人口增多,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养猪逐渐增多。到了清代(1644 年后),这里出现了一个与江北有所不同的猪种。据清同治 (1862-1874) 年间《上海县志》记载:“邑产皮厚而宽,有重二百余斤者”,这种猪体大骨粗,头大皮厚,皱褶多而深。毛色有全黑全白和黑白花几种。它是近代称之为“大花脸”的猪种的祖先。梅山猪则是大花脸猪经群众长期选育形成的。
中梅山猪品种的形成大约有 100 多年的历史。20 世纪 70 年代初,江苏省昆山市的农户几乎没有饲养中型梅山猪的,1974 年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建立县级种猪场。该场从太仓、上海嘉定及本县养猪户中引进梅山种猪。通过系祖建系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方法,选优去劣,逐步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型梅山猪保种场。
20 世纪 70 年代前,受传统养猪方式的影响,人们偏好饲养大型梅山猪和中型梅山猪。小型梅山猪已近灭绝。从 1986 年起江苏省农林厅畜牧局立项进行小型梅山猪的选育和利用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型梅山猪得到了保护和推广。目前,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太仓、昆山、海门、如东、南京雨花区、江浦县和镇江句容等县 (市)。
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2006 年调查,江苏全省有存栏梅山猪母猪13.6 万头,其中,南通市最多,占46% (基本集中在如东县),徐州占25.3%,泰州占2.9%,原产地苏州占3.8%,其他各市存栏在5 000 头以下;江苏全省有梅山猪公猪465 头,其中徐州有376 头,苏州25 头,南通22 头,连云港15 头,宿迁11头镇江10头,南京3头,无锡、扬州、泰州各1头。
可见,近20 多年来,梅山猪的分布区域已明显向北迁移,由江苏南部向长江北部的苏中、南通市周边迁移。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养猪生产方式的改变,江苏南部养猪数量逐年减少,且大多饲养瘦肉率高、生长快的外国猪种。在苏中地区则以梅山猪为母本的“土三元”猪仍受到欢迎。特别是南通市,用皮特兰猪公猪与梅山猪母猪杂交的皮 X梅一代母猪,再与大约克夏猪或长白猪公猪杂交产生的商品猪,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梅山母猪的数量也大量增加。在上海嘉定区梅山猪育种中心有中梅山猪公猪 12 头、母猪 120 头。
据《江苏省家畜家禽品种志》 记载,1979 年全省普查时梅山猪母猪数量是太湖猪母猪总数(45.44 万头)的11%。当时仅分布于太仓市、昆山市和常熟市东部的部分乡镇。随着梅山猪输出到国外并产生巨大影响,梅山猪的遗传资源也引起了国内重视,各地纷纷引种,形成了江苏全省各地都有梅山猪、全国很多省市引入梅山猪的局面。
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梅山猪原分为三大类群:大型、中型和小型梅山猪。目前,大型梅山猪群体已基本消失,尚存有中型梅山猪和小型梅山猪两类。小型梅山猪以其体型略小、皮薄、早熟、繁殖力高泌乳力强、使用年限长和肉质鲜美而闻名。其身体紧凑细致。被毛以黑毛为主,四肢及鼻吻为白色俗称“四脚白”。乳头9对以上。

小型梅山猪公猪

小型梅山猪母猪
中型梅山猪体型较大,毛呈浅黑色、较稀、皮肤微紫或浅黑,躯干和四肢的皮肤松弛,面部有深的皱纹,耳大下垂,胸深且窄,腹部下垂,腰线下凹,斜夙,大腿欠丰满,四脚有白毛,腿较短。

中型梅山猪公猪

中型梅山猪母猪
2.体重和体尺
据 2006 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型梅山猪育种中心测量,上海市嘉定区梅山猪育种中心测量,梅山猪体重和体尺见表 1。

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梅山猪的产仔数较多,性成熟早,母猪初情期为 73.4 ~85.2日龄,5~6月龄性成熟,适宜配种年龄为6月龄;公猪第一次爬跨射精平均78.6 日龄,4~5 月龄性成熟,适宜配种年龄为8月龄。梅山猪母猪全年发情,且发情明显,发情周期约 19 天,易配种,妊娠期约114 天。
2006 年对太仓县种畜场的调查,小型梅山猪 (28 ) 平均 81.42 日龄初次发情,窝产仔数14.88 头,窝产活仔数 13.67 头,初生个体重 1.01kg,断奶个体重9.11kg,45 日龄断奶头数 12.83头。2006 年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型梅山猪调查为 2 ~7 胎母猪 (242 ) 产仔数(13.82 ±0.20)头。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 1977-1981 年梅山猪 (1566 ) 产仔数 15.61头比较,略有变化。
据张风袅 (1983) 报道,中型梅山猪 (700 ) 平均产仔数 (15.39 .16)头,各胎 (100)产仔数分别为:一胎(11.91± 0.36)头:二胎 (14.74 ±0.32)头:三胎 (15.64 ±0.39)头:四胎(16.71±0.39)头;五胎 (16.45± 0.40)头: 六胎 (16.33 ±0.4)头:七胎 (15.93 ±0.44)头。对100 窝母猪统计,平均终生累计产仔 107.71 头。梅山猪在我国其他地区也表现出高产仔性能。据阎玉华等 (1987) 报道,沈阳地区 1983 年从上海引入中型梅山猪,1~7 胎 (21 ) 平均产仔数 16.29 头,窝产活仔数 14 头。据黄培祥等(1996) 报道,福建省游仙县 1993 年引人中型梅山猪 115 头1996 年时调查平均产仔数达16.07头。
2.育肥性能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型梅山猪育种中心 (2005) 对小型梅山猪进行了育肥性能测定。15 头小型梅山猪,始重 15.18kg,饲养期 104 天,末重49.29kg,日增重 328g,料重比3.68,屠案率66.86% ±2.46%,眼肌面积19.99cm2,瘦肉率45.83%± 2.28%,板油率5.18%.肉色2.33,pH,5.97±0.02,失水率6.46% ±1.16 %,熟肉率63.68% ±1.16 %。对5个背最长肌样本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含水分 70.62%,粗蛋白 20.58%,粗脂肪 4.87%,粗灰分1.09%。
2006 年太仓市梅山猪协会对6 头案前活重 (57.32 .35kg 的小型梅山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洞体重 (38.75 ±2.80)kg,屠宰率 67.60%± 1.08%,平均背膘厚 (30.5± 1.7)mm,眼肌面积(9.1±00.48)cm’,瘦肉率45.59% ±1.50%,板油率5.23% ±0.54%。肉质分析表明,肉色L值41.29、a值9.68、b值 6.56,肌肉嫩度 (60.07± 2.65)N,系水力 63.87% ±1.66%,肌内脂肪6.37%±0.46%。
俞湘麟等 (1994)测定37 头中型梅山猪,从体重 26.45kg 至75.25kg (平均 208 日龄结束),增重 (419.38 ±10.30)g,料重比 3.88。52 头率前活重 (75.43 ±.27)kg 的猪,体长 72.98± 0.47cm,肋骨数 (13.66 ±0.07)对,板油重 (1.625± 0.08)kg,其他指标见表2

饲养管理
梅山猪耐粗饲、母性好、性格温驯、易管理,以圈养为主。产区养猪精料以大麦、稻谷、糠为主,青料以青草、蔬菜叶和水生饲料为主,辅以南瓜、胡萝卜等多汁的能量饲料。精料紧缺,因而形成了梅山猪粗食和耐低营养水平的特性。母猪在空怀和妊娠前期多以低营养水平饲养,日供给混合料1.0~1.2kg,以粥料形式投喂,并给予大量青饲料,精青比1:3 ~5。
产前1个月的妊娠后期母猪,在妊娠前期日粮基础上,增投精料 25% ~35%,以保证胎儿迅速增重和母猪产前适量的营养贮备:同时保持适当的青料投喂量,防止母猪便秘和产后食欲不佳。在管理上,前期采用2 ~4 头一栏的小群饲养或单栏饲养,后期常单栏饲养。近年来,规模化养猪场已改为全部使用配合饲料,农户散养配合饲料占50%~60%。

梅山猪群体
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江苏省太仓市和句容县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分别建有小梅山猪保种场,江苏昆山市和上海嘉定区分别建有中梅山猪保种场。
此外,在南通市,特别在如东县,由于皮特兰公猪与梅山猪杂交一代的母猪繁殖性能好,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梅山猪在那里已形成了一个保护区。
2007 年江苏、上海两地成立了梅山猪保护与利用协作组,挂靠太仓市梅山猪保种与利用协会。梅山猪作为太湖猪的一个类群,1986 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 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对梅山猪的杂交利用工作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开始。产区群众多用约克夏猪和长白猪与其杂交。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梅山猪育种中心 (2005) 进行了小梅山猪与约克夏猪和长白猪杂交试验,以长x约x梅三元杂种猪日增重和瘦肉率最高 (表3表4)


2003 年马塘镇 6 000 头母猪中有梅山猪 830 头,皮特兰猪与梅山猪二元母猪由 1998 年的215头增加到 2000 年的 4 200 头。皮x梅二元母猪再与长白猪公猪杂交,生产长x 皮x 梅三元杂种商品猪日增重 610g,料重比3.2。
姜培良等 (1996) 用大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与梅山猪杂交,在育肥猪杂交试验中,以(皮x杜)(大x梅)四元杂交组合效果最好。日增重 635g,料重比2.92。
梅山猪的高繁殖力特性已引起国际动物遗传育种界的普遍重视,法国、匈牙利、英国、日本和美国先后从我国引进太湖猪的不同地方品系 (梅山、嘉兴、枫泾等)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认为梅山猪的子宫内环境有利于胚胎的发育,胚胎存活率较高,因而产仔较多。法国曾用梅山猪和嘉兴黑猪、大白猪等杂交,培育成“嘉梅兰”和“太祖母”两个合成系。“太祖母”合成系猪2001 年进入第7世代,窝产仔数达14.6 头。
Rothschild 等 (1994,1996) 通过候选基因法,利用中国梅山猪在内的两个极端品种杂交建起的资源群体,发现1号染色体上的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ESR) 基因与产仔数有显著关联。他们对雌激素受体基因进行 RFLP 分析,监测到 Pvu Ⅱ酶切位点的一个等位基因 B 与高产仔数相关联。纯合子 BB 母猪第一胎总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都比纯合子 AA 母猪多产 2.3 头仔猪 (P0.01),所有胎次平均多产1.5头(P<0.01)。
品种评价
梅山猪以其优异的高繁殖性能,即产仔多、乳头数多、母性好、性成熟早、发情症状明显、配种受胎率高,享誉全球,且其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鲜美、杂种优势明显。
以梅山猪为母本的二元、三元商品猪其育肥性能优于太湖猪其他类群杂交后代。梅山猪已遍布除台湾、西藏之外的国内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母猪群体数量大,并出口到了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外对其高繁殖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今后应加强梅山猪的保种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这一猪种的遗传优势。
- 本文分类:常识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10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4-11-13 09:59:19
- 本文链接:https://m.remang.cn/changshi/lL6yj1Amg1.html